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节水灌溉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正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培育等多重举措,推动节水灌溉产业高质量发展。即将于2026年举办的山东节水灌溉博览会,将成为展示行业发展成果、促进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政策层面,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支持政策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的目标。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模式。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了《山东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实施方案》,计划到2026年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补贴。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为节水灌溉设备制造商、技术服务商等市场主体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政策保障。
技术创新是推动节水灌溉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山东企业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潍坊某企业研发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土壤墒情、作物需水规律自动调节灌溉量,节水效率达30%以上。青岛一家科技公司开发的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实现了大田作物精准灌溉的远程监控。这些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2026山东节水灌溉博览会将设立"智慧灌溉""精准农业"等专题展区,集中展示这些前沿技术和装备。
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的需求持续攀升。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24年全省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带动相关设备销售额增长25%以上。与此同时,城市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等非农领域的节水灌溉需求也在快速释放。这种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促使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市场生态。
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行业新趋势。在山东,已形成了从滴灌带、喷头等零部件生产,到控制系统研发,再到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完整产业链。淄博、潍坊等地聚集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企业,年产值超过50亿元。2026博览会期间,组委会将举办产业链对接会,促进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此外,金融机构也将推出专项信贷产品,解决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中的资金瓶颈。
国际合作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山东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项目,向中亚、非洲等地区输出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2024年,山东某企业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棉花田智能灌溉项目,实现了节水40%、增产15%的显著效益。2026博览会将设立国际展区,邀请来自以色列、荷兰等节水技术先进国家的企业参展,促进中外技术交流与经贸合作。
人才培养和标准体系建设为行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开设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山东省质检院牵头制定了《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规范行业发展。博览会期间将举办"节水灌溉技术创新论坛",邀请院士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山东节水灌溉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2026山东节水灌溉博览会不仅是一个展示窗口,更将成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拓展市场空间的重要引擎。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模式,山东有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节水灌溉产业集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农民接受度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力度,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技术推广力度,通过示范项目让农民看到实效;健全售后服务体系,解决用户后顾之忧。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节水灌溉产业必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备案号:京ICP备2024052143号-1联系电话:15811512873邮箱:5760305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