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山东济南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也为全球节水灌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节水灌溉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为推动现代农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节水灌溉事业的美好未来!
黄仲冬认为,未来农业节水技术创新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要重视农业节水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搭建开放共享数据平台,建设高质量数据集;二是要重视农业节水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算法与模型自主研发,建设开放平台与开源社区;三是重视跨学科交叉协同,特别是与产业机构和企业结合,研发一体化解决方案。
据了解,灌区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现代水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灌区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成熟、全面实现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灌区已经不单单是农业生产,更多承载了乡村振兴、维护生态健康、传承历史文化的任务,已经成为区域优化布局、联动发展的载体。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吴文勇进一步指出,大力发展及应用农田智慧灌溉关键技术与装备是破局的关键。据他介绍,智慧灌溉是完全区别于传统灌溉的一项新兴技术,传统是看天、看地、看作物,而智慧灌溉要以数据驱动,必须有数据源,这些数据要融合到灌溉系统里,就必须解决水肥和表型的关系,以及解决表型参数和作物模型的耦合。“从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实际案例可以看到,智慧灌溉对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农作物增产增收的显著促进作用,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介绍,推广少浇湿润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灌溉水径流损失,不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还减轻了施肥对环境尤其是水系的污染。另一方面少浇湿润灌溉减少了传统的水田干湿交替过程,从而减轻氮肥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减少包括农田氮氧化物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为缓解温室效应,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
以黄河流域为例,据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云开介绍,黄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粮食产区、能源基地以及生态屏障,但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发展滴灌是黄河流域深度节水的有效途径。
不过,李云开也指出,黄河水滴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是灌水器堵塞是滴灌领域的国际性难题,黄河水泥沙含量位于世界大江大河之冠,堵塞风险控制国外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唯有依靠自主创新;二是黄河水滴灌泥沙处理通常是大型沉沙池+高精度过滤,但因成本高、能耗高以及占用基本农田性质等影响快速推广,亟须大幅提升泥沙处理效率;三是节水高产创建迫切需要黄河水滴灌系统成本与质量的协同发展。
备案号:京ICP备2024052143号-1联系电话:13810372912邮箱:5760305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