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农业农田节水灌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模式推广,山东省逐步构建起高效节水灌溉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节水之路。
在政策支持方面,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发展。2025年5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80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超过60%。这一政策为全省节水灌溉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同时,山东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对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的农户给予补贴,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技术创新是山东省节水灌溉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鲁西北平原地区,大面积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有机结合,既节约了水资源,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据测算,采用该技术的农田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30%-50%,化肥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在胶东半岛等经济作物集中区,智能灌溉系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等设备实时监测墒情,实现精准灌溉。寿光市建设的智慧农业园区,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整个园区灌溉系统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节水效果显著。
在节水模式推广方面,山东省形成了多种可复制的成功经验。德州、聊城等地的"沟渠衬砌+管道输水"模式,有效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临沂、日照等山区推广的"集雨窖+滴灌"系统,充分利用天然降水,解决了山区灌溉难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组织优势,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合作社+节水灌溉"服务模式,为小农户提供从设备采购到技术指导的全链条服务,解决了小农户单独采用节水技术成本高、技术难的问题。
山东省还注重节水灌溉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在黄河三角洲地区,推广了"咸淡轮灌"技术,科学利用微咸水资源,既缓解了淡水紧张状况,又防止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南四湖周边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湿"工程,通过建设生态沟渠、湿地净化系统,实现了农业用水循环利用,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节水灌溉的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据统计,山东省农业用水效率从2015年的每立方米产粮1.2公斤提高到2025年的1.8公斤,位居全国前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设施蔬菜、特色水果等高附加值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潍坊市为例,推广节水灌溉后,设施农业面积增加30%,农民人均增收超过2000元。
山东省在节水灌溉领域的探索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形成了推进节水农业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山东省通过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确保节水灌溉设施建得好、用得上、长受益。
面向未来,山东省计划进一步加大节水灌溉推广力度。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重点发展智慧灌溉系统,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同时,将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引导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氛围。
山东省在农业农田节水灌溉方面的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完全可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也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随着节水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持续扩大,山东省必将在农业节水领域作出更大贡献。http://cizyexpo.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4052143号-1联系电话:15811512873邮箱:5760305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