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网站首页 > 展会资讯 > 行业动态 >

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在农业节水灌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来源:网站管理员日期:2025-09-02 16:55:24

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在农业节水灌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以"滴灌"为标志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的田野里,整齐排列的滴灌带如同大地的血脉,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部。当地农牧和科技局的数据显示,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农田灌溉用水量从每亩200立方米降至120立方米,降幅达40%,而玉米亩产却从1300斤提升至1800斤。这种"用水更少、产量更高"的奇迹,正是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农民们算过一笔账:虽然初期投入增加了滴灌设备费用,但节省的水费、电费和人工成本,加上增产带来的收益,两年内就能收回投资成本。
赤峰市敖汉旗的实践则展现了节水灌溉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这个曾经饱受干旱困扰的地区,通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不仅保障了32万亩农田的稳定生产,还使地下水位较工程实施前上升了1.2米。旗水利局的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内的植被覆盖率提高了15%,局部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更令人欣喜的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使当地农民逐渐改变了"大水漫灌"的传统观念,形成了珍惜水资源的自觉意识。
阿拉善盟的智能灌溉系统则将节水技术推向了新高度。在这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结合气象预报数据自动调整灌溉方案。管理人员只需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控制数千亩农田的灌溉作业,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85%以上。这种"智慧+节水"的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更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
内蒙古的节水灌溉实践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从经济效益看,节水灌溉直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巴彦淖尔市为例,采用滴灌技术的向日葵每亩增收超过500元,全市年增经济效益达2亿元。从生态效益看,节水灌溉有效缓解了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为维系脆弱生态系统提供了保障。据自治区水利厅统计,全区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年节水能力超过10亿立方米,相当于100个西湖的蓄水量。从社会效益看,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在政策支持方面,内蒙古形成了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同时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形成合力。金融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多家银行推出"节水贷"等金融产品,利率优惠、手续简便,有效解决了农民购置节水设备的资金难题。技术培训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区、盟市、旗县三级培训网络,每年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超过5万人次。
放眼未来,内蒙古节水灌溉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地区灌溉基础设施老化,节水技术推广不均衡;农民对新技术接受程度存在差异;节水设备后续维护服务体系尚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自治区正在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研发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节水技术和设备;二是完善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区的节水灌溉设备维修网络;三是健全长效机制,通过水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节水灌溉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内蒙古的实践表明,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全民参与,完全可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当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当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科学滋养,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这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福祉,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生态财富的负责任之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节水灌溉播撒的不仅是丰收的种子,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Copyright ©2026中国(山东)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博览会 版权所有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凯旋大街18号

备案号:京ICP备2024052143号-1联系电话:15811512873邮箱:5760305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