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盛夏,泉城济南迎来了一场关乎农业未来的盛会——山东节水灌溉博览会。这场由国家节水灌溉科技创新联盟、山东省水利厅联合主办的行业顶级展会,正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如火如荼地进行。走进展馆,智能喷灌机正在演示精准的水雾喷洒,物联网水肥一体机通过大屏幕实时展示着土壤墒情数据,来自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专家正与山东本土企业探讨着沙漠农业的节水方案……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博览会,正在用科技的力量重新定义人水关系。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山东作为农业大省正经历着深刻的用水变革。展会现场,山东省水利厅发布的《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白皮书》显示,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突破40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48,这意味着每立方米水比传统灌溉方式多滋养30%的作物。威海某企业展示的"5G+智慧灌溉系统"引起关注,该系统通过部署在田间的传感器网络,能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天气变化自动调节灌溉方案,使小麦全生育期节水达40%。这种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农业用水的实践,正在齐鲁大地的万亩粮田中变为现实。
国际展区成为观察全球节水技术演进的重要窗口。来自荷兰的Priva公司带来了全球领先的温室环控系统,其雨水回收装置可实现90%的水循环利用;以色列Netafim公司展示的第三代压力补偿滴灌带,即使在复杂地形也能保持均匀出水;日本企业研发的"空气取水"装置,利用吸附材料从空气中提取液态水,为干旱地区提供了全新思路。这些创新技术与中国本土需求正在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山东某企业借鉴荷兰技术开发的"日光温室水肥热耦合系统",已成功在寿光蔬菜基地实现每亩年节水150立方米,产量反增20%。
博览会特别设立的"黄河流域生态灌溉创新展区",集中展示了沿黄九省区的特色解决方案。宁夏的"光伏扬水灌溉系统"利用太阳能驱动水泵,解决了干旱山区电力覆盖难题;河南研发的"移动式黄河水直滤设备",可实现浑浊河水的田间直接利用;而山东的"盐碱地微咸水灌溉技术"则突破了水资源质量限制,使东营盐碱地水稻种植成为可能。这些因地制宜的创新,正在重塑黄河流域"以水定产"的发展逻辑。中国农科院展台前,一套"作物生命需水数字模型"吸引众多参观者,该系统能精确计算出玉米、小麦等作物每个生长阶段的最小需水量,为精准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展会的产学研对接区异常忙碌。山东农业大学与某科技企业签约共建"智慧灌溉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作物蒸腾量实时监测技术;中国水科院带来的"根系导灌技术"已找到产业化合作伙伴,这项能让水分直达作物根系的发明,可减少地表蒸发损失60%。更令人振奋的是,节水技术正在向全产业链延伸——某企业展示的"加工农产品水足迹追溯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西红柿从种植到罐头生产的全过程用水量,为绿色农产品认证提供了量化依据。
在同期举办的高峰论坛上,专家学者们描绘出更宏大的节水图景。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指出:"未来农业节水将进入‘数字节水’新阶段,通过作物需水信号智能识别、灌溉系统自主决策,实现从‘浇地’到‘浇作物’的根本转变。"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分享了"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全球案例,强调节水技术对应对极端气候的关键作用。而山东省发布的《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则透露,到2026年将建成覆盖全省的农业用水监测网络,实现大中型灌区数字化管理全覆盖。
普通参观者也能在展会中找到惊喜。家庭园艺展区里,智能花盆能通过手机APP提醒最佳浇水时间;都市农业专区展示的"阳台微滴灌套装",让城市居民也能实践节水种植。特别设置的"青少年节水创客工坊"中,孩子们正用3D打印技术制作自己的微型灌溉装置,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设计或许就孕育着未来的技术突破。
夜幕降临,展馆外的泉城广场上,一组名为"水之脉"的光影装置正演绎着黄河与济南的千年水故事。而在展馆内,来自新疆的采购团还在与山东企业洽谈智能灌溉设备的采购事宜,非洲某国农业部长正详细了解中国节水技术如何适应热带气候……这场博览会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与水资源关系的无限可能。当节水技术从展台走向田野,当创新思维跨越国界传播,人水和谐的新篇章正在全球各地共同书写。正如展会主题墙上的那句话:"每一滴水的旅程,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史诗。"
备案号:京ICP备2024052143号-1联系电话:15811512873邮箱:576030584@qq.com